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真题 > 七年级
 

54.议论文阅读

上传时间: 2016-03-09

上传者: admin

星级: 四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60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备课时间】2015年3月.com
  (2)根据位置找论点。
  ①看题目(题目不是论点就是论题)。
  ②看开头(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③看结尾(归纳全文,篇末揭示中心)。
  2.论据: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理论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就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示例,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说理的可信性;理论论据就是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格言、警句、著名作品中的语段、古诗文原句等内容,理论论据能增强议论文的文学色彩,同时使论述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论述效果。
  分析论据的作用
  【答题技巧】 ⑴明确其论据类型。⑵联系论点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com
  是什么让人感动,在这短暂的瞬间?想起两个字:"素心"。"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15年前,年少的我读到这样的句子,只觉得漂亮,却未必懂得,但是现在突然觉得有一点懂了。21**com
  纪晓岚的老师曾撰一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想想,不过一念之间。当野心只为白云留,花开花落,山中红萼。世味有浓淡,素心无嗔喜。
  济慈写诗时常写在纸片上,事后夹在书里做书签,或者随手扔在一边。1819年的春天,夜莺在他的屋外放歌。清早,他从餐桌边拖过一把椅子,坐在葡萄架下的草坪上,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在写着。写完却将纸片塞到书架里了事。查尔斯将纸片拣出来,细细誊出,这就是济慈的《夜莺颂》。济慈写给自己的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卡夫卡的遗嘱: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是:我的遗物里,凡属日记本、手稿、来往信件、各种草稿等等,请勿阅读,并一点不剩地全部予以焚毁......这是一个被米兰·昆德拉称为"被背叛的遗嘱",他的朋友将这些整理出版,于是文学史上注定要留下卡夫卡的璀璨光芒。
  风行水上,原来只是路过。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节选自2013年《读者》第8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那些不朽的传奇,在诞生的一刻,并不是为了流传。
  【参考答案】1.做人要存一点素心。2.首先通过作者的一段见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引名言,举实例进行论证。最后用哲理性语言收束全文。3.第三自然段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了纪晓岚的老师的对联,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做人要存一点素心。第四、五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济慈写《夜莺颂》、卡夫卡遗嘱的例子,具体地证明了做人要有素心。4.那些伟大人物留下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名利而刻意为之的。也正因为他们心存素心,才会有不朽的作品流传。(意思对即可,未联系文章内容酌情扣分)21教育网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来源:21cnj*y.co*m】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参考答案】
  1.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3.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教学反思(学习收获)】: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