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课件 > 高三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北师大版通用)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整合(共23张PPT)

上传时间: 2014-10-12

上传者: admin

星级: 零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0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单  元  整  合
一、把握一条基本线索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不断延伸。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从汉至元逐步发展完善,明清时期强化并达到顶峰。
单 元 思 想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三、单元拓展: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历史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2.形成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4)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3.加强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西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3)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4)注重官吏选拔制度。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5)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4.消亡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
 (1)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3)思想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5.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
(2)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史观聚焦(一)
一、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
 (1)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文明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走向高级。
历 史 讲 堂
(2)横向方面:人类历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3)纵向方面:人类历史经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基本特点
 (1)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2)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突出历史的时代特征。
 (3)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辩证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4)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5)文明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没有优劣之分,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二、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1.基本内涵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2.基本特点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三、现代化史观
1.基本内涵
 现代化范式就是把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转变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讲,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2.基本特点
 现代化模式:指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1)从现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弥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所以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2)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
(3)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从不同层面上看,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也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接受文明结构的现代史观: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
时 空 坐 标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