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模拟 > 九年级
 

2014年中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上传时间: 2014-10-09

上传者: admin

星级: 零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0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2014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总复习丛书  第二部分  专题提高篇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知识梳理】
一、王朝更替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禹定都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也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21教育网
(2)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4)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21·cn·jy·com
(5)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嬴政就是秦始皇。
(6)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此后,刘邦、项羽之间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后项羽兵败自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7)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此后,中国在经历几年农民战争之后,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8)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我国历史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来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此后,我国经历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政权分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其间,西晋有实现短暂的统一。

(9)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10)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11)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唐朝灭亡。此后,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与南方九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合称“五代十国”,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12)辽宋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916年,契丹族杰出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后来陆续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1038年,党项族杰出首领元昊自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并起兵抗辽,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127年,赵构称帝,重建宋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被尊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灭金;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13)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14)1616年,女真族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定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来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1644年,清军入关,迁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6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灭亡。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
1.皇权的兴衰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21cnjy.com
2.中央行政建制演变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2-1-c-n-j-y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21*cnjy*com
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3.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1)分封制
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2)郡县制
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3)郡国并行制及其废除
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21·世纪*教育网
(4)州、郡、县三级到州县两级
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5)以行省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建制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6)三司
明朝时,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三司长官互不隶属,直接对中央负责。
(7)以督抚行省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建制
清朝在地方实行实行督抚行省制,并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台湾府,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巩固祖国东南的的海防。
4.选官制度
    (1)地方推举制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科举制
①诞生:隋朝(605年)
隋文帝开始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②完善:唐朝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武则天在位时首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在位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③僵化:明朝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④废除:清末(1905年)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三、重大事件
1.古代农民战争
①秦末农民战争;②东汉末黄巾起义;③隋末农民起义;④唐末农民战争;⑤元末红巾军起义;⑥明末农民战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著名的变法或改革。
①春秋时期管仲改革;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五代后周世宗改革;⑤北宋王安石变法。
四、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形成:春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版权所有
2.发展:战国
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3.挫折:秦朝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家思想遭遇重大挫折。
4.占据统治地位:西汉
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出处:21教育名师】
6.成为民族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
【问题探究】
1.王朝更替的主要形式和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更替形式:①多是由外戚、权臣、握有军犬的大将取而代之。②被农民起义推翻。③被并立政权(含少数民族政权)灭掉。
主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虽然也有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2·1·c·n·j·y
作用: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的发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及作用。
(1)演变趋势:
①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
②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条件。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③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2)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
①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独尊儒术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作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
4.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实质、
(1)产生的社会原因:隋唐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
(2)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教才学做官。
②选举制度的他们和实施,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③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2)消极影响: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科举制度的实质: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风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5.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一般原因、特点、作用。
(1)原因: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激化的产物。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农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兼并不可避免,这直接了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引发农民起义。而自然灾害是引发农民战争的客观原因。
(2)特点: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具有次数多、规模大、农民自发的反封建斗争,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群众以及受阶级和时代局限而大多走向失败的特点。农民战争的结局不是被地主阶级所镇压,就是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或者农民起义领袖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
(3)作用: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推翻或瓦解了封建政权。迫使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发展。但是也应当认识到农民战争对社会发展的破坏性也是巨大的。
6.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三种类型。
中国古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
(1)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2)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包括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www-2-1-cnjy-com
(3)三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都起了积极进步作用。
【专题强化训练】
选择题
1.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们生活不平等                B.生产的发展
C.阶级的产生                    D.剥削的出现
2.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    )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共和行政           D.国人暴动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封建制度得以确立的直接途径是                      (    )  21*cnjy*com
A.发展地主经济                  B.发动争霸战争
C.变法或改革                    D.开展“百家争鸣”
4.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秦始皇统治时首创的是                                (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        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C.建立郡县制度                  D.使用小篆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6. 隋唐两朝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C.派文臣做地方官                D.大兴文字狱,控制人们的思想
7.你能指出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列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    )

         西夏  辽       西夏   金      辽    金        西夏  金
       
北宋             北宋          南宋             南宋
A.               B.             C.               D.
8.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
A.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B.正式定国号为元
C.建立行省制度                  D.灭南宋,统一全国
9.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    )【版权所有:21教育】
    ①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盛世局面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
A.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提倡节俭,减轻刑法
C.整顿吏治                      D.吸取前代教训

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均出自人教版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有向天子纳贡、随从作战、定期朝见的义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四十多个),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有何作用?


(2)材料二反映的史实与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种地方行政制度的推行有何共同的目的?

 

12.阅读下列材料(均出自教材):
    材料一  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
    材料二  元朝时,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大都及周围大片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来源:21cnj*y.co*m】
材料三  明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回答:
   (1)唐朝贞观时增加宰相人数的目的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三看,元、明两朝的中央、地方机构的设置有什么不同?

 

   (3)从上述材料看,皇权与相(宰相和丞相)权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B  2.B  3.C  4.D  5.D  6.B  7.C  8.A  9. A  10.A  www.21-cn-jy.com
材料解析题

11.(1)避免宰相专权;便于集思广益。
   (2)中央机构:元朝时,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明朝时,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地方机构:元朝时,地方设行中书省;明朝时,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3)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最终被废除。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