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真题 > 高二
 

检测4

上传时间: 2014-08-27

上传者: admin

星级: 零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0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专题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
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解析 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
答案 C
2.“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
A.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B.社会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国家军队的设置不在多而在勇
解析 “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答案 B
3.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政府却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其原因
不包括                                                      (  )。
A.每年送给辽、西夏“岁币”
B.地主采取各种手段隐瞒田产
C.冗官、冗兵导致财政困难
D.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解析 北宋政府的财政困难主要是由地主隐瞒田产,向辽、西夏输纳“岁币”及冗官、冗兵导致财政开支浩大等三个原因导致的。D项是北宋财政困难的结果,而非原因。
答案 D
4.北宋形成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  )。
A.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B.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解析 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分化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这些都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所以,在改革中要重视精兵简政,故选D。
答案 D
5.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           (  )。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增加政府收入
解析 统治者采取任何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当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也不例外。
答案 A
6.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解析 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尤其是理财措施,严重触犯了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因此主要矛盾是D项。
答案 D
7.王安石军事改革坚持的原则是                                  (  )。
①精简军队 ②缩减编制 ③节省军费 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8.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                                 (  )。
①农田水利法 ②保甲法和保马法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
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使北宋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故应围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进行判断,②、④所述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9.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
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收庸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答案 D
10.在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秋收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是        (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解析 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是现实热点,也是考试中关注的重点。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青苗法内容的理解能力。青苗法针对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出现的困难提供借钱或粮食给农户,所以对农民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 A
11.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
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  )。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市易务,出钱购买滞销货物,这体现了封建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限制和打击了大商人囤积居奇,对市场进行操纵,起到了稳定市场和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
答案 D
1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                           (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带来转机 
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而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因而①不是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 B
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在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①是保甲法的作用;青苗法和募役法也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②③正确,选B。
答案 B
14.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
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A、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5.北宋司马光向宋神宗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
不可同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
A.对科举制和学校进行了改革
B.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D.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解析 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
答案 B
1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
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解析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由于用人不当,确实存在着不足之处。司马光作为王安石的反对派,对其攻击之词不免有些夸大,但有些也确实反映了客观现实。
答案 C
1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
的重要目的是                                               (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解析 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保甲法的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当时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很大冲击的是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从保丁维持地方治安、同保之人互相监督等保甲法的具体内容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答案 B
18.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                            (  )。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特权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 两次变法最大的不同应体现在性质方面。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其中新措施是理财,并未涉及土地制度的变化。
答案 B
19.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
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从价值观方面考虑,应为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答案 C
20.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曾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
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解析 材料重在论述国家兴衰与用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排除C、D两项,结合王安石变法,可知用人不当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推知正确答案应为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在思维程度上向前延伸,要进一步回答制度的背景,应结合教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成因、表现等相关内容。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4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4分)
(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4分)
(4)对于是否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3分)
解析 第(1)问中的“兵、农”分别指王安石变法中的“强兵之法”与“富国之法”,然后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背景进行回答。在第(2)、(3)问中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第(4)问中王安石与司马光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因此二者的根本目的是没有区别的。
答案 (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
(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3)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
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4)没有区别。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客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
(3)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
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一中进行分析、总结,特别注意“食贱则农贫”。第(2)问商鞅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是建立在他对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的认识的基础上的;王安石则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方面考虑。第(3)问可从他的做法上来分析、概括。
答案 (1)粮食价格过低。
(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
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 《耕织图》中繁忙的劳作场面

耕织图
材料三 

北宋习武图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青苗法”,本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然而王安石把自己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源是什么?(4分)
(2)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措施能够导致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情况出现?(4分)
(3)分析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关系。(2分)
(4)根据材料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可以为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哪些借鉴。(5分)
解析 第(1)问分析归纳材料得出“状况”,根源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第(2)问可以从所学课本知识中得出答案;第(3)问可从危机引起改革,改革缓解危机的内在联系中得出结论;第(4)问联系当前现实总结教训。
答案 (1)状况: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困难、军队多而弱、制度杂乱的状况,即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整顿军队,设置武学等专门学校,加强军事训练等。
(3)关系:材料一中的社会危机引起了北宋中期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
(4)借鉴:一是要进行政府制度改革,使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畅通无阻,避免不法官员利用信息传递的不畅来牟取私利;二是加强舆论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作用;三是从长远看,要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加强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