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课件 > 高一
 

高中历史《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岳麓版·必修1):7.阶段复习课

上传时间: 2014-08-13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第七单元  阶段复习课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矛盾: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
    (3)力量对比:美苏综合实力均势的形成。 
    2.过程:
    3.“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美苏“冷战”:1949年德国分裂;1948年朝鲜分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局部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4.影响:
    (1)危害: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局部战争不断,国际局势长期紧张,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意义: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
    (2)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
    (3)影响:经济上西欧实力增强,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独立;美国被迫调整对欧政策。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1)条件:美国扶植;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2)概况:1956-1972年,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
    (3)影响: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新独立的国家,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2)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3)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中国的振兴: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迅速增长,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新中国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②实践: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万隆亚非国际会议。
     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2.外交关系的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①背景: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增大;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②实现: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议案。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背景: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②过程:1971年“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上海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
    ③意义:成为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改变的关键;直接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及由此带来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
    (3)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①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的科学判断。
    ②表现:不结盟和对外开放政策。
    (2)活跃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
    ①前提: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②政策: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③表现: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3)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上海合作组织
    四、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指导思想。
    (2)过程:1991年“8·19事件”→12月独联体成立。
    (3)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原因:苏联解体后,美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2)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
    (3)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两极
格局
形成
美:①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苏:②经互会、华约
多极化格局出现
“冷、热”交织、紧张与缓和并存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③美国、欧共体、日本
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瓦解
多极化格局加强
一超
多强
⑤美国
⑥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和国家联盟
新中国外交
建国初期
中国振兴
第三世界崛起
④不结盟运动
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政策
成就
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成就突出
70年代
另起炉灶,一边倒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参加⑧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成就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1.多极化趋势
    (1)原因
    ①根源——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
    ②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和抗衡及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如欧共体、日本与美国间的关系;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先后遭到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③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如中苏关系破裂、苏东矛盾等)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逐渐发展为美苏两大国的争霸,结果削弱了各自的经济力量。
    (2)过程
    ①出现: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初露端倪。
    ②明朗:七八十年代更趋明朗化。
    ③加强: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格局结束后。
    ④特点:和平过渡:由长期“冷战”较量引起;在竞争中过渡;五个中心力量相互竞争、相互制约。长期过渡:新格局终归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之间长期较量、斗争、妥协来实现,加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新格局不会在短期内形成。
    2.“冷战”后国际形势特点
    (1)紧张与缓和并存: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2)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霸权主义横行,地区冲突加剧,恐怖主义泛滥。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裁军和军控一度有所进展,但近年来,却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
    三、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的特点、原因、作用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1)特点:“一边倒”。(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倡导不结盟,维护世界和平。(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启示: (1)制定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2)制定外交政策应根据国际国内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3)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是我国的基本政策。
1.(2012·山东文综·T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问题时提出来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初的外交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仇视封锁新中国,A项应为其主要目的。B、D两项运动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不符;C项与提出背景不符。
2.(2012·福建文综·T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解析】选A。B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会议对应的20世纪50年代不符;C、D不符合史实。只有A符合题意和史实。
3.(2012·北京文综·T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只有①正确。
4.(2012·天津文综·T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能力。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排除。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正确。③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美国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扫除台湾问题的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正确。④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已经扫除障碍,排除。故②③正确,选C。
5.(2012·江苏单科·T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解析】选B。经济决定政治,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A、C本身表述有误,D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6.(2011·福建文综·T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解析】选C。抓住材料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即可解决问题。杜鲁门主义于1947年3月发表,马歇尔计划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于1961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选C项。
【备选真题】
1.(2011·海南单科·T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解析】选C。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2.(2011·江苏单科·T17)
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解析】选B。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故A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故C不符合题意。美苏领导人对话不能反映多极化的趋势,故D不符合题意。美苏领导人对话从侧面反映了美苏关系的缓和,故答案为B。
3.(2011·上海单科·T20)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解析】选A。本题以雨果的言语为切入点,通过欧盟来考查学生调动、再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欧共体以及欧盟的发展,建立在经济联合的基础上,所以说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A项说法符合史实;B项说法太绝对,不是“所有大国”;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没有消除国家的个性;D项中不包括俄罗斯。
4.(2011·江苏单科·T19)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体现了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故①符合题意。“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表明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故④符合题意。②和③本身说法就不准确,可以排除。故答案为A。
5.(2011·海南单科·T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A。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回顾所学知识,可以判定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所以选A。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6.(2011·上海单科·T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解析】选C。抓住关键信息“周恩来”、“共同基础”、“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即可知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对发展中国家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7.(2011·福建文综·T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问,郡县制的积极作用可从直接、深远角度分析。第(2)题,第一问,从图片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第二问,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与民族危机有关。第(3)题,不足可从其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分析。原因可从经济上资本主义
发展不充分和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分析。第(4)题,第一问,“一边倒”可注意“倒向”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苏联,体现从中分析即可;国内环境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环境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新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第二问,意义可从新旧中国外交的联系、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概括。
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体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