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学案 > 高一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2

上传时间: 2014-08-13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一、学习准备
改革(或改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任何个人、国家和民族,都地自觉不自觉地改变着自己。改变的最初想法一般都是想自己更好或者更强大,因此叫“改良”而不叫“改坏”。但任何改变都会有风险,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因此叫“改革”比“改良”更恰当。
改革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和暂时性问题,根本性问题往往很难通过改革来解决。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如:资本主义改革不太可能去掉资本主义的本质特性,社会主义改革亦然。21cnjy.com
改革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中国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生机和选择。因此应该对改革抱有期望。但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绝大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中国古代的历史尤其如此。如:王莽改制、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因此,也不要对改革抱过高的期望。万物都有其范围的极限,改革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改革则万万不能。【版权所有:21教育】
建议课前阅读应关注以下概念和史实: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其价值和和局限。
三、自主探究
【粗读浅探】
1.1953年,         逝世。不久,               上台并尝试医治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由此揭开苏联改革的序幕。1964年,                上台,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调整。1985年,               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改革加速。
思路提示:古代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改朝换代会引起一个国家重大的变化。如中国的领导人也称第某代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探究思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弋尔巴乔夫。
2.      年12月,苏联成立。      年12月,苏联完全解体。
    思路提示:有始有终。但苏联的始终并非各加盟共和国的始终,苏联成为了历史,而各
加盟共和国的继承者还在延续,如俄罗斯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还是将来。[来源:]
探究思路:1922、1991
3.赫鲁晓夫选择       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勃列日涅夫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      上,推行“       体制”。弋尔巴乔夫制定发展经济的“      战略”,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他将改革重心转向       领域。21·cn·jy·com
    思路提示:每代领导人都有其施政的重点和特色。如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迥然不同,即便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是各有重点和特色。
探究思路:农业、工业、新经济、加速、政治。
4.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成效如何?
思路提示:措施从农业、工业、政治的角度来归纳。成效主要从成绩和不足的角度来思考。
探究思路:一、赫鲁晓夫在经济上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1)选择农业为突破口,进行农业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垦荒地)。成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不足:冒进思想和瞎指挥以及恶劣气候使农业出现新的危机。(2)工业: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二、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三、综述:赫鲁晓夫改革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矛盾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2-1-c-n-j-y
5.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和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思路提示:多角度论述。
探究思路:(1)政治经济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活力,失去民心;虽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度缓解体制僵化造成的危机,但由于仅局限于体制内改革,所以不能从根本上缓和该体制的矛盾。(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使政局严重失控,经济严重下滑,加盟共和国独立性增强。(3)两极格局割裂了世界,阻碍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苏联解体。www.21-cn-jy.com
【精思深究】
6.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
思路提示:从过程、成绩和不足等方面进行概述。
探究思路:(1)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历经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弋巴乔夫,改革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对外战略等方方面面,改革程度也在不断加深。(2)但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都只是局限于体制内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但由于不能根本触动该体制的底线,所以该体制的根本弊端仍无法解决。弋尔巴乔夫为加速改革,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造,既从根本上改掉了该体制的弊端,也葬送了苏联。
7.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和弋尔巴乔夫改革。
思路提示:分角度(内容、效果、特点)比较。
探究思路:(1)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效果)国民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过分求稳,改革停滞,矛盾丛生,苏联陷入困境。(特点)经济和军事改革为主,实行扩张战略,老人治国(求稳而不得稳),是体制内改革。(2)弋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上台初侧重经济改革,制定“加速战略”,面对困境,很快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效果)造成政局不稳、经济下滑,思想混乱,国家分裂。但民主化和公开性深入人心,使前苏联地区大多成为了与世界接轨的市场经济民主国家。(特点)全面彻底的改革,是突破斯大林体制底线的改革,彻底改掉了该体制的弊端,也葬送了苏联。21*cnjy*com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1·c·n·j·y
                              ——《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7卷
材料二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版权所有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阅读以上两段材料,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以及政治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
思路提示:归纳材料要点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1)社会改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社会主义也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改是不行的,如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停滞使苏联陷入困境;小改也是不行的,如赫鲁晓夫的体制内改革;根本改造也是不行的,如弋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改、小改、根本改都不行的悖论在于改革有预设前提——以斯大林模式和一党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孰好孰劣尚在实践检验中,现今的这两种类型的道路各有利弊,各自宣扬的绝对优越都只是理论上的推导,而非最终的完全实践证明。因此,改的程度和改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根据国情而改,选择各种发展模式的优点,不以集团利益的预设前提为标准,而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准绳。
四、拓展练习
【夯实基础】
1.下列事件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关联不大的事件是                        (    )
A.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B.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C.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最终采取后退的态度,表明苏联实力不如美国。     
 D.当时,苏联政治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参考答案:B
2.关于“八一九”事件,叙述错误的是                                  (    )
A.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不满而发动。
B.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而且组织瓦解。
 C.事件后,国家大权落入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保守派”手中。          
D.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    )
参考答案:C
3.下列哪个文件宣布了“独联体”的成立                                (    )
A.《明斯克协议》                 B.《阿拉木图宣言》
C.《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参考答案:A
【练好技能】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去世不久,赫鲁晓夫作了关于农业问题的报告,决定在二、三年内大幅度增加供应,提高对农、畜产品的国家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集体农民义务交售定额,并将收购制度变为合同制度。这对长期苦于物质匮乏的苏联人民具有很大的刺激和鼓舞作用。赫鲁晓夫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在坚持集体农庄所有制的范围内,强调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苏共中央决定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斯大林给农民规定的“贡税”最终被废止了,使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回到了商品经济关系中来。
在工业生产的指导中,赫鲁晓夫决定加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主要的措施包括改革国家银行及信贷机构的工作,调整工资制度,规定对企业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给予奖励的主要指标。实行新的奖励制度后,增强了物质刺激的因素,推动了生产效率。
                               ——《世界现代化进程》钱乘旦 杨豫 陈晓律 著
材料二:在对外政策上,考虑到核战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后果,赫鲁晓夫提出了“三和”思想,即用对话代替对抗,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和平过渡,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理论的出台,表明苏共开始重新看待原先的世界革命思想。根据“三和”思想,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使美苏间的冷战开始进入“缓和”时期。但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赫鲁晓夫一方面调整与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以种种手段破坏兄弟党之间的关系,以大国沙文主义代替国际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21·世纪*教育网
                                            ——《世界文明史》马克尧   主编
请回答:依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哪些探索?有何不足 [来源:]


思路提示:归纳材料要点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1)探索:农业方面,强调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工业方面,实行新的奖励制度,增强物质刺激的因素,推动了生产效率。国际战略方面,提出“三和”思想,即用对话代替对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使美苏间的冷战开始进入“缓和”时期。思想政治方面,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赫鲁晓夫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不足:体制内改革,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矛盾突出。国际战略上奉行大国沙文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www-2-1-cnjy-com

五、学习资源
【推荐书目】
1.《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主办
2.《历史研究》(英)阿诺德·汤因比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网站】
1. http://www.snweb.com(环球时报)
2. http://www.cccpism.com/(苏联主义网)
【知识链接】
矛盾重重的苏联
“矛盾”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中有其特定的含义,特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因此,用这一术语描述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国家现在的处境,似乎表明我们在故意进行冷嘲热讽。尽管如此,在许多至关重要的方面,苏联所要达到的目的与其手段之间的矛盾却在日益增大。它公开声称要增加工农业总产值,但却又以集体化和僵化的国家计划来阻碍工农业的发展。它承认世界和平极其重要,但其庞大的军事力量与“革命”国家的联系及其本身的革命传统又往往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它要求绝对保证其漫长边境线的安全,但却采取不尊重邻国安全的顽固政策,还使俄国人产生了“被包围”感和不安全感。苏联的学说承认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手段推动事物辩证发展的动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政治和社会变革。但是,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科技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得的地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马克思主义强调存在的物质基础,但具有双重讽刺意味的是,苏联今天的主要困难正在于其经济结构。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令人不解的是,在100年前俄国却是世界两大谷物出中国之一。虽然国家对农业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农业投资占国家全部投资的30%(美国只占5%),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20%(美国只占3%),但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与西方国家接近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现在又走下坡路了。  21*cnjy*com
                                         ——《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 著

六、学习日志[来源:]
                                                                                                                                                                                                              。【来源:21cnj*y.co*m】

Ⅲ※活动设计
从几种典型模式看中国和苏联发展的异同
一、活动目的
 苏联有斯大林模式和“大清洗”运动,中国有毛泽东模式和“文化大革命”,中苏历史为何如此相似。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改革和毛泽东之后的中国改革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更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又是为什么?通过比较中苏的几种典型模式,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上述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二、活动准备
    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提纲。从斯大林模式、毛泽东模式,苏联改革、中国改革的角度去收集相交资料。协调好每个小组的分工。并对学生进行查询和收集整理资料的简单培训。
三、活动安排
    在自愿和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第一小组负责一个角度的资料收集。可上图书馆、资料室和档案馆查阅,可咨询专家,可采访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年人。在资料的基础上每一小组形成一个简单的报告,可组织报告答辩,也可在小报告的基础上综合成一个大一点的总报告。21教育网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