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模拟 > 高三
 

【三维设计】2015届高中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配套WORD讲义】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传时间: 2014-10-11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温馨提示]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问题
原因
表现
后果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
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恶化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温馨提示]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历史阶段
生产力
水平
人类
活动
对环境
影响
对人地关
系认识

人类社会
发展早期
极为低下
采集与狩猎
极为有限,被动适应环境
肤浅

农业社
会时期
生产力有较大发展
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农耕
加大,要求改造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出现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0世
纪初
可能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二战”
以后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世纪
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温馨提示]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  21*cnjy*com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②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③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①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②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及表现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方法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考点
常考题型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不合理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


以统计资料或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例1] (2012·安徽高考节选)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人文环境两部分,大规模建设住宅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以上几方面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答案] 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1.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地形、大气运动。人为: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

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腐蚀建筑物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2)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减少;人为原因: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
自然原因: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分布
中亚、西亚、北美和我国西北地区等
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

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对策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水库和防护林体系


(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
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城镇郊区,江河湖海
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

赤潮
自然原因: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
人为原因: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
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
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



(4)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开源”“节流”相结合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1)城市和乡村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由于交通、工业生产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度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物种灭绝
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
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分析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出处:21教育名师】
(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考点
常考题型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以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及防治措施


以区域污染物数值分布图为载体,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例2] (2013·全国高考大纲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赤潮的形成及污染物来源,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显示,赤潮的发生跟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有关,显然这是由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的。第(2)题,本题考查赤潮的形成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水温高,浮游生物生命活动强,繁殖速度快;风力小,利于氮、磷营养物的聚集。第(3)题,本题考查赤潮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上题解析可知赤潮多发于水温偏高、风力偏小的海域,而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同时该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
[答案] (1)B (2)C (3)C





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
时期
生产力水平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人类
社会
发展
早期
极为
低下
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采集和狩猎,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崇拜自然

农业
社会
时期
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但开始探索人地关系
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
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工业
社会
时期
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理论

“二战”
以后
生产力
水平迅速发展
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出现了人地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考点
常考题型

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以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人地关系的思想及主要环境问题


[例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 第(1)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www-2-1-cnjy-com
[答案] (1)A (2)B (3)B



读图析图能力(十二)——地理漫画图的判读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警示的效果。地理漫画的表现主题多集中在资源、人口、环境、粮食等重点问题上,用以反映人口问题以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展示人地关系及其协调途径。

[熟知典型图示]

图1 小鸟的悲哀

图2 小草的哀求

图3 飞来的山峰



[掌握判读技巧]

判读漫画,先抓主题,再分析,找出前因后果,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意见)。以上三幅漫画可从五个方面来解读:
1.解读标题
漫画不能采用直白的标题,应该用夸张、比喻、象征性的标题。如上面三幅漫画的标题如果用“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人口过度增长”,就达不到漫画的效果,甚至就不是漫画了。以上三幅漫画可重新命名:
“小鸟的悲哀”可命名为:还我家园、无家可归、难民悲歌等。
“小草的哀求”可命名为:争先恐后、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最后的晚餐等。
“飞来的山峰”可命名为:农民的忧患、农民要失业等。
2.反映的问题
每幅地理漫画都反映了特定的地理问题,一般从画面中的内容可以读出来。如“小鸟的悲哀”反映的是乱砍滥伐森林,动物失去了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小草的哀求”反映的是过度放牧。“飞来的山峰”反映的是人口过度增长,耕地不断减少。
3.产生的原因
如上图中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人口过度增长之间就存在因果联系。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一些地区为了生存,对森林进行大规模的采伐,通过毁林造田,种植粮食,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一些地区运用落后的耕作方式进行掠夺性种植,或采取粗放型经营手段进行过度放牧,致使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良田土质退化,甚至产生沙漠化或盐碱化,从而导致耕地减少。
4.造成的危害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一旦破坏将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等不良后果。
5.解决问题的措施
如预防和治理滥伐林木的对策:完善林木保护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起打击滥伐林木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林木保护意识。又如关于人口过度增长的问题,人类必须考虑自身发展与环境之间客观存在的依赖关系,根据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保持和调节人口与环境相适应的比例关系,决不盲目地发展自身,要使人口的适度增长与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更要注意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应用“读图规范”]

[典例] (2014·北京东城区模拟)下图为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下列关于粤赣运河叙述正确的是(  )

A.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
B.可发展航运、养殖等,有百利而无一害
C.穿越武夷山脉,有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
D.占用沿线大量的土地,延缓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漫画的特点和类型是一眼洞穿的,但是漫画揭示的图示主题或主要内容是隐含较深的。题目中的“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其关键词是“粤赣运河”。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作为漫画类图示,一般没有图例和点线,该步骤可以省略去。但是我们在本步中应初步分析和揭示漫画的主题内容和用意等。从典例图中人物的衣着和动作上,可以知道粤赣运河是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版权所有:21教育】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该类问题设计的题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反映的问题或主体、产生原因、影响、危害或治理措施。图示本身像其他图表一样,有解决题目所用的文字、数据及变化等信息,关键的解题思路多隐藏在题目当中。本题主要考查粤赣运河的概况和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四步:组答案,防失误
从上述题目分析中可以看出,本题就知识层面来说,要利用“中国主要河流水系”的概况和影响;就能力角度看,要辩证分析运河对沿线经济的发展,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或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五步:析原理,找方法
从图示和名称上可以看出,粤赣运河就是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A项正确;运河建成后,可以发展航运、养殖等,但是对沿线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不可能是百利而无一害,B项错误;南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因此该运河应该穿越南岭,武夷山脉是赣江与闽江分水岭,C项错误;运河会占用沿线大量土地,但是也会带动当地农业、航运、养殖、旅游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发展,因此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于是我们得出正确答案A。
[答案] A

读漫画,完成(1)~(2)题。

(1)该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死亡率过高          B.人口迁移量大
C.人口过多        D.劳动力素质低
(2)该问题不会导致(  )
A.生态环境问题       B.资源枯竭
C.土地和粮食问题       D.国防兵源不足
解析:(1)C (2)D 第(1)题,从漫画中“乘客太多了”可以看出是人口过多问题。第(2)题,人口老龄化才会引起国防兵源不足。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1.(2013·广东高考)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植树造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植树造林可增加对CO2的吸收,缓解全球变暖,所以A错;森林可增加大气相对湿度,故C错;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球变暖关系不大,所以D错;冰雪覆盖层的反射能力比较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少,气温低,而森林的反射能力弱,所以地面得到的热量多,有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故选B。
2.(2012·江苏高考)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大面积焚烧秸秆,会产生烟尘和灰烬,形成大气污染;秸秆焚烧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题组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3~4题。

3.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理坐标图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置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递减明显。
4.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解析:选B 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题组三 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6.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5.C 6.A 图示内容为人类大规模开垦耕地,反映了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不考虑实际,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4·潍坊模拟)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的景象:“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图中四种农业活动中的哪种经营模式(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诗描述的地区,从事该农业活动最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变暖
解析:1.D 2.C 第1题,材料中的唐诗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景象,这里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而且是粗放的自给农业,最可能是丁模式。第2题,该地区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荒漠化。21教育网
下图为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与图中甲、乙对应的是(  )
A.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B.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C.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
D.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4.解决乙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①南水北调 ②退耕还林 ③治沙治水 ④节约用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该区域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3.D 4.D 5.B 第3题,甲是大水漫灌和蒸发旺盛的结果,应是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乙是水资源短缺。第4题,解决乙所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合理措施,一方面可以通过南水北调从其他地区引水过来,另一方面应节约用水。第5题,根据该区域工农业发达,蒸发旺盛,降水总量小、变率大,冬季风强盛,多沙尘暴等特征可知,它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21*cnjy*com
(2014·北京西城区期未测试)下图示意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6~8题。

★6.读图可判断(  )
A.①②③曲线依次表示雪线高度、降水量、气温
B.多年平均雪线高度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大
C.中纬度地区雪线高度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
D.高纬度地区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7.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
A.全球各地降水减少
B.低纬度山地雪线下降
C.高纬度地区农业产量增大
D.中纬度温度带北移
8.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的主要是(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C.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
解析:6.B 7.C 8.C 第6题,全球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故②曲线表示气温;副热带地区雪线高度最高,故①曲线表示雪线高度;③曲线表示降水量。第7题,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有些地区降水增多,有些地区降水减少;低纬度山地的雪线可能上升;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大;北半球中纬度温度带北移,南半球中纬度温度带南移。第8题,温室气体通过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减弱了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2013年11月,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频发雾霾天气,多地空气显示“重度污染”,部分突破测量上限,有的地方能见度小于200 m。据此回答9~10题。
★9.导致2013年我国雾霾天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机动车增多,尾气排放量逐年增加 ②高楼增多,静风天数逐年增加 ③绿地面积增加,空气湿度逐年增大 ④我国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21cnjy.com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为改善空气污染状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控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②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力度 ③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④扩大绿地面积,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 ⑤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理,限制房地产开发 ⑥大力发展公交事业,禁止私人购买小汽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9.A 10.B 第9题,机动车增多,尾气排放增多,大气中悬浮颗粒增多;高楼增多,城市静风天数增多,不利于悬浮颗粒扩散。第10题,控制经济发展,限制房地产开发和禁止私人购买小汽车都不符合现实和发展需求。版权所有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11~12题。

11.甲图中的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海平面上升        B.酸雨危害
C.全球变暖        D.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12.人类文明进入到乙图所示阶段时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①人生天注定 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人定胜天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1.D 12.B 第11题,甲图中的人类活动为畜牧业生产,过度放牧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海平面上升、酸雨危害、全球变暖与工业生产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有关。第12题,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增强,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为人定胜天,结果造成了环境破坏,然后开始思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综合题(共52分)
13.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水环境功能区规划,就是按照不同的水质使用功能、水文条件、排污方式、水质特征划分水质功能区,监控断面,建立水质管理信息系统。
材料二 下图为华北某地水环境功能分区及垃圾场建设规划图。

(1)据图说明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置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6分)
(2)规划在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建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发电厂,若建垃圾填埋场宜选哪处最合理,若建垃圾发电厂宜选哪处最合理,试分别说明理由。(8分)
(3)简要说明水环境的城市景观功能区的主要作用。(8分)
(4)若图中自然保护区遭受生态破坏,将给河流下游带来哪些影响?(6分)
解析:(1)依据河流总是由支流汇入干流这一规律,可以判读图中河流的流向,据此可知取水口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位置;(2)垃圾填埋场要注意不能污染城市地下水,垃圾发电厂要注意不能污染城市大气;(3)图中显示水环境的城市景观功能区位于城市的河流沿岸,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城市河道的治理也利于缓解城市洪涝灾害;(4)自然保护区位于河流上游,对下游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作用;若被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带来一系列问题。
答案:(1)相对于城区而言,布置在河流上游。原因: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2)建垃圾填埋场:丁;理由: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低,避免市区地下水污染。
建垃圾发电厂:乙;理由:该地主导风向是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厂址位于市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避免废气污染市区大气。
(3)发展旅游;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缓解城市内涝。(答案合理即可)
(4)河流含沙量增大;淤塞河道,旱涝频发;水质变差,影响城市景观和城市用水。(答案合理即可)
★14.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图中a、b、c、d四条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2分)(  )
A.a—科技        B.b—土地
C.c—劳动力        D.d—资本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8分)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是________阶段。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6分)
(4)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特点。(8分)
解析:第(1)、(2)题,影响狩猎文明时期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b);土地(a)是农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资本(d)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主导要素。第(3)题,工业文明阶段,由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最为严重。第(4)题,狩猎文明为崇拜自然;农业文明为适应自然;工业文明为征服自然;环境文明为守护自然。
答案:(1)D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后期成为主导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虽然在下降,但工业文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依赖自然,崇拜自然(狩猎文明);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农业文明);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守护自然,互利共生(环境文明)。

第二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考纲要求]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2)目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3)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2.基本内涵
(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4)基本观念: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1)目的: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地位: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

传统的经济
发展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可持续的经
济发展模式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温馨提示] 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增长,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2·1·c·n·j·y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工矿废弃地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妥善保护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海洋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污染治理


[温馨提示] 
(1)不可再生资源:应在加强节约和合理利用的同时,加强资源勘探,增加后备储量并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2)可再生资源: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
(2)个人参与: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 可持续发展由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是公众参与。只有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被接受并得以实施,观念才可能转变为现实。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图示
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公平性
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2.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观念
含 义

发展的
观念
鼓励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

公平的
观念
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区际公平,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各种文化信仰的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

环境的
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要以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既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又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权利的
观念
全人类享有健康而富裕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个人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和四大观念的区分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三条原则之间是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的。公平性强调享有的平等,侧重的是权利;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协调,侧重的是发展;共同性强调保护的必然,侧重的是义务。在实际解题时,最常见的是侧重分析某一条原则或观念,注意体会和提取所给材料包的含信息。
可持续发展的四种观念各有侧重点。发展的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既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又体现在代际之间。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权利的观念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又包括环境享受。

考点
常考题型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观念
以可持续发展系统组成要素图为背景,考查可持续发展组成系统的关系及协调发展途径


以图表等为背景,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特点和影响因素


[例1] (2013·江苏高考)《201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1995~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A.大量消耗资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
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长缓慢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A.社会保障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要分析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明确示意图中1995~2010年间发展相对缓慢的两大支持系统,这两大支持系统也是今后在发展中应大力加强的。
第二步:审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第三步:用方法,快速锁定答案
第(1)题,可用直选法。图示发展支持系统在1995~2010年期间,生存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发展相对缓慢,这说明发展支持系统发展较快是以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污染物为代价的。第(2)题,可用因果关系法。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要保障图示系统的协调发展,应大力发展生存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答案] (1)AB (2)CD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

含义


特征
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高效回收,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使经济活动生态化

具



工业:
清洁
生产
生产模式
在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



含义
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农业:
生态
农业
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



方式
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大生产多样化经营,协调经济和环境效益



目的
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典型代表
北京“留民营”模式、南方山区立体农业、珠三角基塘农业



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②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促进对外开放。⑥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5)区域协调发展:①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③产业转移(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考点
常考题型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生产联系图为背景,考查循环农业的特点、分布及作用


以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例2] (2013·福建高考)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思维流程]
(1) 
(2) 
    
[答案] (1)D (2)B



读图析图能力(十三)——地理关联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
常见的有生产结构联系图、环境各要素关系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等。

[熟知典型图示]

1.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示意图

2.汽车产业链结构图


3.地理环境整体性图



4.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5.循环农业模式图


[掌握判读技巧]

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关键环节突破法
①浏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示意图的地理事物的主题;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点;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信息;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检查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
2.直接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进行尝试求解答案。

[应用“读图规范”]

[典例] (2014·郑州二模)下图为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地区        D.四川盆地
(2)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米皮加工       D.油菜和油料加工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的主题是什么,搞清各个框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题干中明确指出这是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可以体会出三点内容:“夏季”说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性明显、“生态农业”表明图中显示两个重点:各框中主要是农业要素、各框之间主要体现生态关系。www.21-cn-jy.com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判读这类图示,对每一个框和箭头都要进行梳理,在头脑要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找出突破口。例题中外围的三个条件:“向市场提供产品获得资金”表明该农业生产是商品农业,“资金用于大规模农业机械化”“资金用于实现农田水利化”表明该地区适于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需要灌溉或排涝。图示左侧信息:小麦主要供给面粉厂,秸秆用于喂养牲畜、制造沼气。沼气池一方面提供燃料,另一方面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充分体现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生态特征。右侧体现类似的关联性。2-1-c-n-j-y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分析题目要求,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从自己最有把握的框入手。本题考查点包含两个方面——判断所在地区、填出预留框的内容。比较选择项给的四个地区,结合步骤二的判读,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商品性高的地区应是我国东北平原地区。连接P框的箭头中,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是指向耕地的“固氮”作用,应该是大豆。而以大豆为原料进行加工的,自然属于豆制品加工。【来源:21cnj*y.co*m】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
以生态农业为背景和线索的关联图,可以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生产活动互为提供的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活动之间(农业之间、工农业之间投入-产出)的联系、生产活动的综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各框之间的联系,理清逻辑过程,选择适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上述括号内的要点)。例题图示和问题体现了东北平原上农业生产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之间在生产条件、投入-产出上的联系。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
将已经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起来,检查一遍,再次联系题目涉及的条件和结果,进行比较和补充,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准确性。比如图中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经济作物是大豆,与东北地区的作物类型相符。黄土高原大豆种植较少,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夏季主要作物是水稻。
[答案] (1) C (2) A

(2014·苏北四市模拟)读某区域工业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主导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电力工业        B.采掘工业
C.冶金工业        D.建材工业
(2)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主要目的是(  )
A.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B.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社会效益
C.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
D.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解析:1.C 2.D 第1题,分析关联图,该地企业主要是对金属冶炼企业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因而冶金工业是其主导产业。第2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观念
2011 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闭幕,会议最终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绿色气候基金等方面达成多项协议。下图为2005年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及其原因是(  )
A.中国 经济水平高
B.印度 居民环护意识弱
C.美国 工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
D.俄罗斯 经济总量大
2.若图中某国家退出《京都议定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其违背了(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 1.C 2.C 第1题,人均碳排放量的大小与能源消耗有直接关系。第2题,退出《京都议定书》意味着放弃参加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行动,违背了共同性原则。
3.(2010·浙江高考)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21·cn·jy·com

地区
发展支持系统

东部地区
121.2

中部地区
113.3

西部地区
110.2


注:1995年全国为100.0。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先读懂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折线分布趋势,再回答有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驱动其发展的支持系统应是发展能力大于其支持系数,即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第(2)题,先看清图例,找到折线,读懂趋势,再回答生存支持系统变化特点。从农业角度分析原因要从“生存资源禀赋、农业投入、资源转化效益”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由图中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曲线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曲线,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缓慢,且先降低再在低水平上保持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环境变化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之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之后平稳发展。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 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组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2012·江苏高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为④,沼气可以作为能源,沼渣可以作为肥料。
答案:D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读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B.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
C.环境污染指数逐年上升
D.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2.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
A.1985~1990年       B.1990~1995年
C.1995~2000年       D.2000~2005年
解析:1.D 2.C 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地1985~1995年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经济发展指数在不断升高,环境污染指数在不断下降。第2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1995~2000年经济发展指数在不断升高,资源能源消耗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在不断下降,因而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虽然2000~2005年经济发展指数在不断升高,资源能源消耗指数在不断下降,但是环境污染指数在升高,因而发展趋势不是最好。
2013年6月17日是第十九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也为了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我国政府将2013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主题定为“遏制荒漠化,实现中国梦”。据此完成3~4题。
3.“遏制荒漠化,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是(  )
A.经济持续发展       B.社会持续发展
C.生态持续发展       D.文化持续发展
解析:选C 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4.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遏制荒漠化,实现中国梦”理念的是(  )
A.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B.加强对地下水的开采,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C.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
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
解析:选A 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地下水的开采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围湖造田会降低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势必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4·泰安模拟)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揭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5~6题。21·世纪*教育网
5.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6.“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5.A 6.B 第5题,牺牲人们健康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6题,“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和增白剂、防腐剂等。
(2014·洛阳模拟)“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
C.人均GDP在3 000~5 000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D.人均GDP在3 000~6 000美元时,人均用电量会呈下降趋势
8.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说法是(  )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必须在经济得到大发展后才能得到彻底治理
B.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D.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
解析:7.C 8.B 第7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高于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总体上呈正相关,但局部出现负相关。第8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以及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是复杂的,单纯追求人均电力消耗量和人均GDP的增长,并不能保证生活质量的连续上升。
(2014·北京海淀区模拟)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10.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9.A 10.B 第9题,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了循环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利于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第10题,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只是增加了农户的生活能源,沼渣还田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但不能显著增加粮食产量。
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生产流程图,完成11~12题。

★11.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  )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
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
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
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
12.下列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成长阶段
B.该工业园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D.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解析:11.D 12.C 第11题,根据生产流程及其因果关系,可推测出a、b、c、d依次对应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第12题,该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了清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4·溧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 图甲为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图,图乙为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图。


(1)1983年后江苏省和南京市气温变化的共同特点、不同之处有哪些?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差异的原因。(8分)
(2)近年来,江苏省的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试列举相关的地理现象加以说明。(6分)
(3)“巴厘岛路线图”第一项第一款指出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该原则的主要内涵是什么?(4分)
(4)材料一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含义是什么?(6分)
(5)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国际社会应如何加强合作?(6分)
解析:本题以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含义,属基础题,难度不大。
答案:(1)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南京市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南京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
(2)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频率增多(或灾害性天气增多);暖冬及夏季高温天气增多;农作物生长期变长等。(任答三点)
(3)共同性 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加强合作。
(4)气候变化会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根据公平性原则,造成全球污染份额大的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5)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能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加强节能、环保、低碳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和合作,加强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发达国家应积极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资金支持。
★14.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该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在2015年建成,届时将形成覆盖甘肃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结合下面两图,回答问题。(22分)


(1)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并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7分)
(2)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何种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9分)
(3)结合图乙,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6分)
解析:第(1)题,河西地区位于甘肃西北部,气候干旱,风力大,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它们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特点。第(2)题,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需引水灌溉,如果灌溉不合理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等。所以要控制产业规模,合理利用水资源。第(3)题,结合图乙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
答案:(1)风能、太阳能。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2)土地荒漠化。合理控制产业规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流域内合理规划用水。(答案合理即可)
(3)废渣、矿渣、电石渣、盐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答对3点即可)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