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课件 > 高一
 

修改认识学生错误做题讲题拓展

上传时间: 2014-08-22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教学能力案例分析与提升途径 做题、了解学生错误、提炼、拓展题目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Jyslx@zjedu.org
梁  旭
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介绍
做题与讲题比赛
  (1)做2道题目;
  (2)准备(1小时);
  (3) 说题时间(15分钟);
(4)回答评委的问题(5分钟) 。
改进方向
    1. 简单将各项比赛的名次相加(虽然规定了总名次相同的情况下,谁最重要),不能反映比赛内容对教学能力贡献的权重大小。——考虑让部分有经验教师进行权重评价,取平均值折算。
  2.改题、命题考虑统一内容,减少题目不同导致的难度不同问题。
  3.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如增加能够展现教师学科教学魅力的自选内容。
  (10分钟教学片断,如趣味实验(物理与音乐等),物理与魔术,物理与玩具,物理与艺术(诗歌、绘画、演讲等)
一.教师做题能力差异案例
案例1:
     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以初速度v0从A点竖直向上射入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粒子通过电场中B点时,速率vB= 2v0,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则A、B两点的电势差是多少?
 
1.找错误
2.比较、评价两位教师的知识结构
师1:方法1:
      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知识,粒子沿电场方向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设A至B运动时间为t,加速度为a,有                      
      粒子在垂直电场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有
      由上述两式得
  对电场方向的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位移
  电场力做功
师1:方法2
对粒子A至B运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师2:方法1
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可知,对粒子从A至B运动
竖直方向:
水平方向:
所以
水平方向的位移
师2:方法2:
对粒子A至B运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
 
竖直方向上抛运动
代入上式解得:
 
方法3:水平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
 
得: 
 2位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具体来说有:
(1)知识结构师2比师1更丰富。如师1只知道从电势差的定义式     进行求解,师2不仅知道从电势差的定义式进行求解,还知道对于匀强电场可从       进行求解。
(2)知识结构师2比师1更清晰。如对A、B两点电势差的表述,师1仅用U 表示,而师2用UAB表示。
(3)知识结构中所贮存知识是否正确有差异。如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师1认为有分量式,分别对水平方向、竖直方向使用动能定理,师2则认识到,功与能量均是标量,不能用分量式。
案例2:
      现有30包大米,总质量为150kg,要你尽可能快地把它们搬上12m高处的库房,你会怎样做?你是一包一包地搬,还是一次都把它们搬上去?若你每次只搬1包,你将要为克服自身重力而消耗大量的能量;若你想一次都搬上去,则可能寸步难行.现在假设你身体可以提供的用于搬动物体的功率如图所示,图中曲线表示了你搬动物体的功率与被搬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问:
(1)图中A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要尽可能快地把大米搬上库房,
每次应搬几包大米?
(3)估算用最大功率完成这一工作
所用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1.找错误
2.比较、评价两位教师的知识结构
师1:
(1)图中A点表示搬15kg的大米时消耗的功率是50W,也是人可以提供的最大功率。
(2)若尽快地把大米搬上库房,则每次要以最大功率去搬,由题意可知,每包大米5kg,所以每次应搬3包。
(3)由于每次搬运物体时人都要克服自身重力做功,设人的质量为50kg,根据功率公式
  可知人克服自身重力做功
  所以
  总质量150 kg的大米分10次搬运,时间
  下楼时间估计为上楼时间的一半左右,
师2:
1.建立模型(人在竖直方向运动)
2.设Δm为每包大米的质量
解1:
(1)A点表示搬15kg的大米时,身体提供的用于搬动大米的功率最大,为50W。
(2)尽可能快地搬大米。由于做的总功不变,因此搬动的功率最大时,搬大米最快,此时每次搬大米的包数为
(3)根据功能关系,由于       为整数,因此可以保证每次都保持最大功率。
由         ,得           下楼时间少于上楼时间,总时间小于720 s
 
    
解2:
得:
 
 
10趟上楼共360s,总时间小于720 s。
(1)知识结构师更丰富。师1从功率的定义式进行求解,师2不仅知道从功率的定义式进行求解,还知道用求出速度大小后进行求解。
(2)知识结构更清晰.对图中曲线的理解,师2非常清楚是人“用于搬动物体的功率”,而师1将图线最高点(50W)理解为“是人可以提供的最大功率”具有模糊性,既可以理解为是“用于搬动物体的功率”,又可理解为是“人消耗的最大功率”,原因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消耗功率与输出功率两个概念处于不同地位。
(3)知识结构中高层知识,如方法、策略方面存在差异。如师1基本上只有概念、规律方面的知识,而师2既有概念、规律方面的知识,还有方法、策略方面的知识,如能够想到不同的思路(解1与解2),能够在具体计算之前思考是什么模型,能够对计算中涉及的不同质量(每包大米的质量,每次搬运的质量和总质量)规定不同的表示符号,便于区分。  
案例3:
          如图所示,在离地面高为h的光滑水平面上,有3个质量m的小球,通过2根几乎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每根绳长为L(L> h),若A球从静止开始下落,问C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不考虑水平方向的运动)
1.找错误
2.比较、评价两位教师的知识结构
师1:
当A球下落时,将带动B、C以同样的速度运动,设A落地时的速度为v1
根据题意,对A、B、C三球而言,
由           ,得
由         ,得        
  A落地后,B、C继续运动,设B落地时速度为v2,同理可得       ,     ,
 
同理,设C落地时速度为v3,
得 
师2:
情景:3个质量为m的小球,用细绳相连组成系统,依次从桌面下落。
对象:3个质量为m的小球细绳相连组成的系统。
过程:
①A球落地前,3个小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②A球与地面碰撞时,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③B球落地前,B、C两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④B球与地面碰撞时,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⑤C球落地前,C球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列方程:
对①过程:
对③过程:
对⑤过程:
联立方程解得:
(1)知识结构更丰富。如师1只知道运动和力角度进行求解,师2知道从能量角度求解具有优越性。
(2)知识结构更清晰。如师1在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时,没有注意到A球与B、C球加速度方向的不同,而用隔离法分别立式求解,而是将3球看成一个整体,而师2对不同过程能量守恒与否的了解十分清楚。
(3)知识结构中高层知识,如题目类型、方法、策略方面存在差异。如师1基本上只有概念、规律方面的知识,而师2既有概念、规律方面的知识,还有题目类型方法、策略方面的知识,如能够判断这是典型的用能量守恒定律求解的类型,能够在计算前对情景、对象和过程作细致的分析,能够选择能量守恒的过程及对应的系统立式等等。
提高教师解题能力的建议
1.关注知识结构胜于答案
      教师常常根据学生做题的对错给学生打分,这种做法常常潜意识影响着教师,“认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种想法会阻碍教师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的动力。通过对前面不同教师解题方法的分析,有时错误的方法、不完善的知识结构也会得到正确的答案。一个教师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评价自身的知识结构,才会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2.关注并弥补知识结构上的缺陷
      通过解决问题能够发现自身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的缺陷,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而有区分,知识结构中是否拥有丰富的方法和策略,知识结构的组织是否合理等,这是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通过与不同的教师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的比较,认识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在求解问题时,不断研究、总结和吸收解决某类问题有用的方法和策略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了解学生错误能力差异案例
案例1:一个动能为EK的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线方向飞入长为l的平行板电容器,飞出电容器时动能为2EK,如果使这个带电粒子的初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飞出电容器时的动能变为       .
 
请评价这3位教师之间的差异
       学生典型的知识错误有(不变(恒定)思维——水平运动不影响竖直运动,线性思维——速度2倍,偏移1/2)
    师3指出的学生易犯错误,既有初级错误,又有典型错误,还能够意识到方法错误(结果可能正确,但选用的方法并不是最合理的)——“不用动能定理,先求末速度vt”,既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易犯错误了解比较全面,也反映了教师不仅关心学生做题的结果,同时也关注学生做题的过程与方法,即比较全面在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质量。
 
 
 
 
案例2: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甲、乙两人所用绳子相同,甲拉住绳子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乙拉住绷紧绳子的中点把绳子拉断了.则 
A.绳子对甲的拉力小于甲的重力
B.绳子对甲的拉力大于甲对绳子的拉力
C.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小于乙的重力
D.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大于乙的重力
  参考解答:甲拉住绳子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说明绳子能够承受的力大于甲的重力,注意到题目所给条件——甲、乙两人质量相同,所用绳子也相同。即可以推理出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大于乙的重力。
请评价这2位教师之间的差异
        师1虽然指出了3点学生易犯错误,但显得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如“不能正确受力分析”、“未能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和“未能将实际情景模型化”,其实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学生易犯错误的表现。
    师2的2点就十分具体,说明认识学生错误的水平高,只有真正清楚学生错误表现及产生原因,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才更有效。
 
 
 
 
 
案例3:质量为m的物块带正电Q,开始时让它静止在θ=60°的固定光滑斜面顶端,整个装置放在大小为E=              、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斜面高为H,释放物块后,物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参考解答: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不难发现物体不会沿斜面下滑,而是沿重力和电场力合力的方向,即沿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
请评价这6位教师之间的差异
         师1指出了学生最典型的易犯错误,师2、师3、师4、师5不仅指出了学生最典型的易犯错误,还分析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分析原因的角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学生的解题行为角度,如“不进行受力分析”、 “ 想当然”、“虽也受力分析,但不透”、“受力分析错误”等,还有一类是从思维本身分析,如“因思维定势、负迁移”、“ 受斜面干扰”等,师6还认识到学生“不清楚力和运动(恒力,初速为零)关系,认为做曲线运动”,虽然这种错误的典型性还不够,但教师表达出现了,说明教师对学生易犯错误的关注。
案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以初速度v0从A点竖直向上射入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粒子通过电场中B点时,速率vB= 2v0,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则A、B两点的电势差是多少?
请评价这4位教师之间的差异
         师1认为“无论在什么类型题目中都会出现各种错误”恰恰说明了教师对学生错误情况的不了解,师2、师3对学生的错误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是知识层面的,师4所指出的学生错误,不仅有知识层面,如“用动能定律时,遗漏重力做功W”、“ 认为粒子不受重力”和“水平方向用动能定理求解”也有方法层面的,如“不会用分解方法”、“当作类平抛运动处理”等,上述教师的不同表现,反映出教师在认识学生错误上的不同水平。
 
 
 
 
 
案例5:如图所示,一粒子质量为m,带电量为+q,以初速度v0与水平方向成45°角射向空间匀强电场区域,粒子恰做直线运动,求这匀强电场的最小值及方向。
参考解答:由图可知,很显然电场强度的最小值为
                 ,方向垂直于v0斜向上。
       师1对学生错误的认识是片面的,师2、师3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全面一些,师4、师5对学生错误的认识就更全面了,认识到学生将电场方面理解为水平方向,既有定势的原因,还有对极值问题求解的原因,十分可惜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如“不理解产生最小值的原因”、“ 用矢量三角形分析时产生错误”、“ 缺乏空间想像能力”和“不能熟练用矢量三角形”,但没有认识学生求解错误的真正原因是“如何在动态分析中确定极值点”,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策略上的缺陷,学生才会拓展思考的空间(不局限在水平方向),加强过程分析(用动态矢量三角形表示),最后找到极值位置。
 
 
 
 
 
案例6:如图所示,在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的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用丝线在固定点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使小球带正电,电量正好使小球的重力为小球所受电场力的倍,现拉开小球至丝线正好水平伸直的位置A时,将它自由释放。求小球到最低点B处时线上的拉力大小。
          师1只意识到了最主要的错误,师2又增加了一点,其它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就更加全面一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师7不仅意识到的错误多,还能够进行分类叙述,我们可以猜想,师7在认识学生可能会发生错误时,也是有序地进行思考,反映了师7平时在分析学生错误时也是在理论框架指导下进行的。
 
 
 
 
 
提高教师认识学生错误能力的建议
1.关注学生出现的错误
      学生的错误产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遗忘了自己知识结构构建时有过和错误和困难,所以教师对学生错误的认识只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积累。
2.思考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错误产生的原因总可以从学生知识的缺陷、方法和策略的不足、思维过程的不稳定、思维定势、知识的负迁移等角度思考,为什么有的教师只积累了学生知识层面的错误,说明教师常常只关注表面的,外显的现象,而有的教师还能够认识到学生在方法、策略层面存在的不足,说明教师能够从表面现象分析出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为什么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就事论事,缺乏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有的教师能够把握问题的本质,说出关键性的问题,这与教师对学生错误产生原因的思考有关。
 
 
 
 
3.学习和积累分析学生错误需要的理论
      思考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不能仅仅停留在猜想、估计上,而应该是分析、判断。而要对学生产生的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和判断需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什么有的只能教师叙述学生的错误情况,而有的教师不仅能叙述学生的错误情况,还能用一些思维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还有的教师能够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表述。
案例1: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甲、乙两人所用绳子相同,甲拉住绳子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乙拉住绷紧绳子的中点把绳子拉断了.则 
A.绳子对甲的拉力小于甲的重力
B.绳子对甲的拉力大于甲对绳子的拉力
C.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小于乙的重力
D.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大于乙的重力
学生典型错误:不会合理利用题目的已知条件,建立起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
要求: 如果作为例题,请提炼出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方法等(力求简洁)。
三、提炼能力差异案例
            我们可以看出师1、师2、师3和师4都没有抓住本题的本质,提炼出对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有用的结论,教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身也不能正确求解本题,从而对求解本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缺少感受,也可能是将提炼的内容仅仅定位在具体的知识层面,提炼不出具有本题特点的结论。师5自身能够正确解决本题,但可惜的是不能从方法角度进行提炼,在此,给出我们对本题所隐含的“综合”方法的提炼——对有几个研究对象的问题,要注意寻找各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  
案例2:一个动能为EK的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线方向飞入长为l的平行板电容器,飞出电容器时动能为2EK,如果使这个带电粒子的初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飞出电容器时的动能变为        .
学生典型错误:认为带电粒子的初速度变化后,粒子在电场方向的偏移不变,电场力做功不变。
要求: 如果作为例题,请提炼出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方法等(力求简洁)。
           初看似乎提炼的一每句话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转换一下角度,从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错误及所提炼的一句话是否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来看,师1、师2与师3所提炼的一句话既没有抓住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也不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因为教师所讲的这些可能大多数产生错误的学生也是知道的。师4、师5所提炼的一句话由于比较宽泛,还是缺乏针对性,师6、师7和师8所提炼的一句话比较接近问题的本质——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尤其是师8所提炼的一句话,更加具体和明白,指出了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出现什么结果,表述具有“条件——结果“的对应性,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案例3:质量为m的物块带正电Q,开始时让它静止在θ=60°的固定光滑斜面顶端,整个装置放在大小为E=              、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斜面高为H,释放物块后,物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学生典型错误:认为物块沿着斜面下滑。
 要求: 如果作为例题,请提炼出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方法等(力求简洁)。
 
           师1、师2所提炼的一句话有点“玄”和“空”,原因是教师可能也只对问题的本质只有一个大概的感觉,很难给出确切的表述。师3虽然看上去揭示了问题,其实这种表面的描述也没有揭示出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如果问题情景发生了变化,学生可能照样会产生错误。师4、师5都认识到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其实是知识结构中对决定物体的运动的条件不是十分清楚,或掌握的不够牢固,但师5的表述比师4更加明确,对学生习得也更有利。
 
案例4:如图所示,一粒子质量为m,带电量为+q,以初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角射向空间匀强电场区域,粒子恰做直线运动,求这匀强电场的最小值及方向。
学生典型错误:(1)直线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不区分;(2)习惯性地认为电场是水平方向;(3)不会用矢量三角形分析极值问题。 
要求: 如果作为例题,请提炼出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方法等(力求简洁)。
 
              师1、师2所提炼的一句话有点“高大空”,学生听了这样的话,不可能对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帮助。师3虽然看到了问题,但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对“作图法”的表述也不够确切。师4、师5虽然明确了用矢量三角形方法,但由于没有突出动态分析,学生还是会犯“电场力是水平方向”的错误。师6提炼的“矢量三角形动态图,是求解某矢量最小值的重要方法”,但不足的是没有指出该方法的适用条件,确切的表述是:“如果物体受2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是恒力,合力的方向已知,则可以用动态矢量三角形分析另一个力的极值。” 
 
案例5:如图所示,在离地面高为h的光滑水平面上,有3个质量m的小球,通过2根几乎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每根绳长为L(L> h),若A球从静止开始下落,问C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不考虑水平方向的运动)
学生典型错误:没有考虑小球落地时的机械能损失。
要求: 如果作为例题,请提炼出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方法等(力求简洁)。
 
                 师1总结的话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师2的话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多过程问题应分段讨论”,是否每一个多过程问题都需要分段讨论?为什么有的多过程问题,教师还要指出对全过程用机械能守恒的优越性?师3应该说教师自身对问题的本质还是清楚的,但提炼的一句话“一个都不能少”不仅表述不够到位,对学生解决问题也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师4的表述“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初态与终态的选择要排除机械能损失的过程,守恒系统与时机的把握是关键”就比较明确,学生易于习得和掌握,虽然表述中没有提出过程分析,但“初态与终态的选择要排除机械能损失的过程”已经提示学生应该分析过程,而且是从机械能是否有损失的角度分析过程。
案例6: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以初速度v0从A点竖直向上射入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粒子通过电场中B点时,速率vB= 2v0,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则A、B两点的电势差是多少?
学生典型错误:(1)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进行求解,不会用分解方法;(2)认为粒子不受重力,用动能定律时,遗漏重力做功W;(3)认为竖直匀速,水平匀加速,用类平抛方法求解;(4)运动分解后,水平方向用动能定理求解。 
要求: 如果作为例题,请提炼出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方法等(力求简洁)。
 
        错误类型较多,从知识结构方面分析,有知识上的缺陷,如不太清楚作为标量的能量没有矢量表述形式,又如不知道运动学的几个公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有认为在电场中的曲线运动一定是类平抛运动;有方法上的缺陷,如对曲线运动的处理,还不会熟练地用分解的方法,对没有明确指出重力是否要考虑的情况下,不知道确定重力是否要考虑的方法。师1、师2和师3由于缺乏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缺陷的认识,所提炼的一句话显然缺少针对性,而且师3提炼的一句话“有什么样的运动,就有什么样的受力”显然片面,忽视了初速度对运动的影响。师4提炼的一句话“电场中的粒子运动,先判是否受重力”只提出了问题,没有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是否要考虑重力的方法并没有被学生习得。 
           师5、师6都总结了一些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内容,如“平抛或类平抛运动,初、末速度不垂直”,“功与能是标量,不能用分量式”,“曲线运动时,优先考虑用动能定理”,“如果重力不计,B点的速度可能水平吗”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总结有用的方法,可以用设问形式,如“如果重力不计,B点的速度可能水平吗”,但在最后让学生习得时,教师需要用陈述形式来表示,另外,由于学生习得的这一结论进入知识结构后,其对应的情景可能被遗忘,所以教师陈述的结论条件要清晰,如上述表述应该为“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电场是水平方向,如果竖直方向的速度发生变化,则需要考虑重力”,显然,当学生习得这一结论后,就有了分析重力是否需要考虑的方法,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帮助。
案例7:如图所示,在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的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用丝线在固定点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使小球带正电,电量正好使小球的重力为小球所受电场力的    倍,现拉开小球至丝线正好水平伸直的位置A时,将它自由释放。求小球到最低点B处时线上的拉力大小。
学生典型错误:不知道中间有突变位置,直接对A到B运用动能定理。 
要求: 如果作为例题,请提炼出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方法等(力求简洁)。
 
          师1、师2由于缺乏提炼的能力,所总结的话对学生没有实用价值,师3、师4“顺口溜”的表述,学生虽然好记,但属于“普通话”,每道题目结束后都用得上,正因为太具有普遍性了,反而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师5的表述是最值得推崇的,特别是前面的二句“静态恒力走直线,绳张紧时径速失”,既是求解本题的总结,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类似问题,另外,其表述上完整与简洁的统一使得学生记忆方便,感到亲切,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功力。
提高教师讲题能力的建议
1.正确认识习题教学的功能
        物理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概念、规律的教学,学生在利用概念、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还需要其它能够使得概念、规律正确运用的许多其它知识,如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运用的程序,运用时的注意点,运用的时机和对象,规律在特殊情况下的一些推论等等。我们知道,高三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明显提升,但高三学生并没有学习新的概念和规律,无非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求解,清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习题教学也是在传授知识。只能认清了习题教学的功能,教师才会意识到,每讲一道题,都应该为丰富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一点贡献,教师才会意识到,如何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的需要来选择例题和习题。
2.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关系到教师能否正确求解问题,而正确求解问题是有效讲题的前提,为什么在题1讲解中有不少教师都没有能够提炼出合适的一句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解题时出现了错误,另外,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的选题和讲题水平,我们很难设想教师能够提炼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我们也很难想象对某一部分知识缺乏结构意识的教师能够合理地选择例题和习题。
3.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
       讲题的核心是发现并总结提炼题目的价值,题目的价值不是题目的难度、新颖度和趣味性,题目的价值体现在题目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同一题目,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炼出不同的内容,只有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结构缺陷,正确认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才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一句话。
4.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暴露出现的问题,有的是知识层面的,这是教师容易认识到的,有的是方法、策略方面的不足,这是部分教师很难意识到的。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和积累,在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了解以后才能正确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和错误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正确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提炼出能够丰富与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方法、策略等。
5.不断锤炼表述的语言
        为什么有的教师所提炼的一句话,总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说到底还是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概括。要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其前提是教师首先把问题认识清楚,“要向学生讲清楚,必须自己想清楚”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当教师对问题认识清楚之后,教师的语言表述决定了“一句话”的品位,也决定了“一句话”在学生心里的地位。艺术品只有形式简洁又含义丰富才会给人以美感,“一句话”要达到同样的境界,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不断锤炼。
四、题目拓展能力差异案例
案例1:如图所示,一粒子质量为m,带电量为+q,以初速度v0与水平方向成45°角射向空间匀强电场区域,粒子恰做直线运动,求这匀强电场的最小值及方向。
要求:对题目进行进一步拓展,做到原题的充分利用,使知识结构化。
           正如心理学中的测试题,通过设置一个情景,可以测试出应试者的心理状况一样,教师对习题的拓展也投射了教师的心理结构,这个心理结构中既包含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对习题价值的认知水平,也包含教师对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的了解水平。 
               师1在本题拓展时对题目价值的认知只停留在粒子在电场、重力场中的运动,所以拓展思路是“1.磁场、电场;2.磁场、重力场;3.磁场、电场、重力场”,教师没有清晰写出具体问题情景,说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相关内容不是很清晰。
        师2对题目价值的认知是一个极值问题,所以拓展也设计成极值问题,但题目情景差距太大。
        师3对题目价值的认知是物理规律的运用,所以拓展也是按照这个方向进行思考,师4对题目价值的认知是物理规律和方法的运用,问题情景和难度设计也较合理,折射出教师在习题拓展方面的水平。
案例2:质量为m的物块带正电Q,开始时让它静止在θ=60°的固定光滑斜面顶端,整个装置放在大小为E=              、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斜面高为H,释放物块后,物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案例2:质量为m的物块带正电Q,开始时让它静止在θ=60°的固定光滑斜面顶端,整个装置放在大小为E=              、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斜面高为H,释放物块后,物块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师1在本题拓展时对题目价值的认知是“静止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运动特点”,所以拓展问题中也包含了这一情景。师2对题目价值的认知是“物体与斜面分离”,所以拓展问题研究了磁场中运动物体与斜面的分离条件。师3和师4对题目价值的认知是“物体与斜面分离是有条件的,不同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所以拓展问题的重点放在物体与斜面分离条件的揭示和不同情况下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师3与师4的拓展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师4只着眼于“拓展”,条件变化多一些,师3能够通过“拓展”来揭示内在联系,如“要使物体能够沿斜面向下滑,求E值范围”的问题设计目的性很明确。师5就拓展来讲基本上是师2与师4的整合,但他显明的特点是对习题拓展的方式与不同的学习(知识建构)阶段进行了对应,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对知识结构有序建构的把握。
案例3:如图所示,在离地面高为h的光滑水平面上,有3个质量m的小球,通过2根几乎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每根绳长为L(L> h),若A球从静止开始下落,问C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不考虑水平方向的运动)
案例3:如图所示,在离地面高为h的光滑水平面上,有3个质量m的小球,通过2根几乎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每根绳长为L(L> h),若A球从静止开始下落,问C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不考虑水平方向的运动)
                 师1在本题拓展时对题目价值的认知是“应用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所以拓展设计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的问题。师2对题目价值的认知与师1相差不多,只是想运用的规律更多一些。师3对题目价值的认知也是“应用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但师3将其拓展成更一般的问题,需要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关系”进行求解。师4和师5对题目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拓展,甚至变化拓展的结果也很接近,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师4可能是基于经验水平的拓展,师5是在习题拓展方法(如“一般化拓展”、“特殊化拓展”、“比较性拓展”和“相似性拓展”)指导下的拓展,从师5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甚至是教师团队对习题拓展进行的研究。在本题拓展中,我们发现教师并没有围绕本题的主要价值“用机械能守恒时要排除机械能损失的碰撞、绳子绷紧等过程”来设置拓展题,反映了教师对题目价值认识的不到位。
案例4:如图所示,在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的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用丝线在固定点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使小球带正电,电量正好使小球的重力为小球所受电场力的    倍,现拉开小球至丝线正好水平伸直的位置A时,将它自由释放。求小球到最低点B处时线上的拉力大小。
 
 
          师1在本题拓展时对题目价值的认知是“题目有一定难度”,所以拓展采用分步设问,降低了题目的难度,显示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师2对题目价值的认知与师1相差不多,只是分步设问更多一些。师3、师4和师5对题目进行了拓展,师4、师5比师3更充分,而且师5的拓展是在习题拓展方法(如“条件改变法”、“情景迁移”、“比较性拓展”和“一般比与特殊比”)指导下的拓展,体现了教师对习题拓展研究的水平。
  
提高教师习题拓展能力的建议
1.加强对习题的研究
      教师习题拓展的能力与教师知识结构中习题的丰富程度和对习题类型的组织有重要关系。习题缺乏,肯定不能组织成良好的关于习题类型的知识结构,但虽然有丰富的习题,如果不能认识习题的价值,仅仅按照表面的相似进行组织,生成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完美的。加强对习题的研究是教师提高习题拓展能力的必经途径,教师在做题与选择例题时需要从该题对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有什么贡献的角度来思考题目的价值,并以此价值为中心形成题组。
  
2.了解学生和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知识结构中具有的关于习题的知识与学生应该习得的知识结构并不是相同的,这有点像“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如何从“一桶水”中选择“一碗水”,不同的选择方法既决定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负担,拓展习题的目的并不是显示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构建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是否关注教学目标的要求及是否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是影响习题拓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3.注重对习题拓展方法的学习和研究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掌握习题拓展的方法,也有比较好的表现,这归因于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但教师如果运用方法进行习题拓展,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拓展的数量有保证,拓展的质量也有保证。习题拓展方法能保证教师在习题拓展时进行多角度、有序的思维,是老师们,特别是年青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方法。
谢谢大家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